top of page

從未平等的起跑點

如何公平競爭?

為了能客觀分辨出學生在各項能力的程度,政府因而制定一套標準化考試,讓所有考生可以用最公平的方式,考取心目中的志願學校。然而長年下來發現,雖然考試是平等的,所有考生的題目都一樣,但仍會因不同學生的家庭因素,而使學習資源出現差距。因此,教育部經由一連串的檢討與改革,才演變成如今的多元入學招生制度。

高教司表示,高等教育肩負培育國家社會人才的重任,同時也是國家學術研究重鎮,為了能讓學生適性揚才,政府自91年改以「多元入學管道」取代原本單一聯考的分發制度。其中多元入學中「繁星推薦」與「個人申請」的成效,已成功達到區域均衡及照顧弱勢的目標。

⬅︎ 各聯招管道錄取學生低收與中低收人數比率

      製圖/黎宣佑 (資料提供:教育部高等教育司

「許多民眾反諷多元入學實際上是多『錢』入學。」林子斌對於政府呈現的績效有不同想法,由於個人申請的計分方式除了學測成績,備審資料中的其他表現也會納入考量,如校外競賽得名、特殊才藝能力證明等,也作為加分的參考。他指出,究竟此方式能確實讓學生展現其能力,還是會更加重學生的負擔、讓家庭經濟較不突出的學生失去加分的可能?

 

林子斌補充,個人申請的面試教授並不會單純只看備審資料的內容,畢竟老師們也知道,這些豐富的履歷背後某些程度都受到父母的社經背景的影響。但是若從學生的臨場反應來評分,經濟條件較好的學生也可以找人幫忙模擬面試,這些是否也算階級複製的結果,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。

 

至於繁星推薦,曾大千覺得確實有達到「區域均衡」,也就是讓每所學校的學生都擁有上台、清、交等分數較高學校的機會。無奈的是,政府也不能避免部分想要鑽漏洞的家長或學生。他舉例,曾有家長為了讓孩子以繁星上好大學,高中以前就幫孩子遷戶口,讓小孩可以念校內不那麼競爭的高中,最後因為在校名次都很前面,繁星上了台大。

▲多元入學是否達到區域均衡的成效,學者認為有待商確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攝影/陳亭瑜

bottom of page